9月24日,文學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張艷紅直播分享了《從“專業本位”走向“文化育人”》。張艷紅從“專業本位”之實踐觀、“文化育人”之實踐觀、畫好這張“實踐地圖”、校園文化,共創共享四個方面與大家分享“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創新與探索”的具體內容。

直播過程中,參與直播的師生積極點贊送花評論,并表示張艷紅的講解內容豐富、深入淺出。
專業本位”之實踐觀
張艷紅從文傳學院的基本概況出發,介紹了文傳學院“四系一部”的基本結構以及學院的專業特點,提出了專業本位教育實踐的基本共識,即固本強基,能力提升,抓好閱讀、表達和社會調查三項基本功。

張艷紅指出,目前“專業本位”面臨的社會環境變化和 “專業異化”危機雙重挑戰,那么如何破解 “專業概念何去何從”“工具化培養能否應對未來”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呢?這就要求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專業教學,包括以學生為中心、以結果為導向和持續改進,使畢業生更符合學校定位和社會要求。

“文化育人”之實踐觀
張艷紅認為卓越人才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校園文化品牌建設和“三全育人”時代要求等為探索專業實踐“文化育人”功能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并通過具體的案例說明“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如關于課程的文化育人的“人文雅集”活動、基于專業的文化育人的“上山下鄉,暑期新聞采寫營”、基于產學研創平臺的文化育人的公共文化服務等。

張艷紅引用馬宏偉校長的《對學科建設的認識與思考》,再次強調了課程文化育人、專業文化育人和產學研創平臺文化育人的專業實踐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路徑。

畫好這張“實踐地圖”
如何才能夠畫好這張“實踐地圖”?張艷紅結合自身的實踐與思考,提出“五維融合”的實踐體系,具體指的是,目標層:專業教育+全人素養;觀念層:成果導向+過程管理;方案層:理論課程+實踐環節;行動層:系部主導+學工統籌;場景層:校內+社會+云端。

同時,張艷紅針對教師團隊如何設計實踐環節的問題,提出“三向協同”的要求,包括:規范度、體驗度和品牌度。

最后,張艷紅提出要以“一流品質,打造實踐金課”為目標和追求,重點關注數字化平臺和內涵資源的建設。

校園文化,共創共享
張艷紅與大家分享了文化育人的使命擔當,不止于宣傳部、學生處,也不止于文傳、教育(師范)學院、圖書館……“文化育人”應該滲透在學習、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創共享。

文化育人工作,要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有機結合起來,全方位融入文化育人的各環節,通過校園內外育人資源的融通,營造健康向上、生動活潑的育人環境,讓師生在親身參與中增知識、受教育、長才干。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實現文化與人的互動融合,將文化內化為一種精神追求,使大學教育的內涵更加廣博、豐富,真正成為文化教化和文化啟蒙載體,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滋養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

點擊閱讀原文或掃碼可查看精彩回放:https://zhibo.ulearning.cn/watch/1924973